运动处方根据患者的健康、体力和心血管功能状态,结合学习、工作、生活环境和运动喜好等个体化特点制定,每一运动处方内容遵循FITT原则,包括运动频率、强度、形式和时间。
(一)运动频率
有氧运动每周3~5 d,最好每周7 d。抗阻运动、柔韧性运动每周2~3 d,至少间隔1 d。
(二)运动强度
在一定范围内随运动强度的增加,运动所获得的心血管健康或体能益处也增加。心血管健康或体能益处的最大运动强度阈值需通过运动负荷试验获得。
常用的确定运动强度的方法包括心率储备法、无氧阈法、峰值摄氧量百分数、摄氧量储备百分数、目标心率法、峰值心率法和自我感知劳累程度分级法。其中,前4种方法需心电图负荷试验或心肺运动负荷试验获得相关参数。推荐联合应用上述方法,尤其是应结合自我感知劳累程度分级法。
心率储备法:此法不受药物(β受体阻滞剂等)的影响,临床上较常用。目标心率=(最大心率–静息心率)×运动强度+静息心率。例如,患者运动时达到的最大心率160次/min,静息心率70次/min,选择的运动强度为60%,则目标心率=(160–70)×60%+70=124次/min。
无氧阈法:无氧阈水平相当于最大摄氧量的60%左右,此水平的运动是冠心病患者最佳运动强度,此参数需通过心肺运动试验或血乳酸阈值获得,需一定设备和熟练的技术人员。
目标心率法:在静息心率的基础上增加20~30次/min,体能差的增加20次/min,体能好的增加30次/min。此方法简单方便,但欠精确。
峰值心率法:目标心率=年龄推测的最大心率×运动强度,其中,年龄推测的最大心率=220–年龄,运动强度为中等至高强度,强度范围为50%~85%。当无法直接从运动测试中得到更准确的数据时,可用此公式计算运动强度。
自我感知劳累程度分级法:多采用Borg评分表,通常建议患者的运动强度在11~16分范围内运动。这种方法适用于没有条件接收运动负荷测试,或正在使用β受体阻滞剂治疗,或置入双腔起搏器和频率应答起搏器的患者。对于运动中有心肌缺血的患者,运动靶心率应设定为比诱发心肌缺血的心率少10次/min。
(三)运动形式
主要包括有氧运动和抗阻运动。有氧运动包括行走、慢跑、游泳和骑自行车等;抗阻运动包括静力训练和负重等。心脏康复中的运动形式虽然以有氧运动为主,但抗阻运动是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四)运动时间
心脏病患者的最佳运动时间为30~60 min/d。对于刚发生心血管事件的患者,从10 min/d开始,逐渐增加运动时间,最终达到30~60 min/d的运动时间。
关注微信公共号
《聚鹿心肺康复》
关注